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公司开办一年期以上返还性人身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0:33:42  浏览:819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公司开办一年期以上返还性人身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公司开办一年期以上返还性人身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

2005年3月1日 财税[2005]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部分地区税务机关和有关保险公司要求对保险公司新开办的一年期以上(包括一年期,下同)返还本利的普通人寿保险、养老年金保险以及一年期以上健康保险产品免征营业税。经研究,现通知如下: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若干项目免征营业税的通知》〔(94)财税字第002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人寿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18号)的有关规定,经审核,决定对保险公司符合免税条件的保险产品取得的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具体免税保险产品清单见附件。
  附件:免征营业税的具体保险产品清单

附件:

免征营业税的具体保险产品清单

  一、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1.信诚附加家泰宝长期重大疾病保险
  2.信诚附加“伴你童行”少儿长期重大疾病保险
  3.信诚附加投保人豁免保险费长期重大疾病保险
  4.信诚附加“创未来”润泽提前给付长期重大疾病保险
  5.信诚附加“储易保”提前给付长期重大疾病保险
  6.信诚附加额外给付长期重大疾病保险
  7.信诚附加残疾扶助长期健康保险
  8.信诚附加豁免保险费长期重大疾病保险
  二、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1.瑞泰财富工程--创富人生投资连结保险
  2.瑞泰财富工程--创富人生投资连结保险(精英计划)
  三、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1.健康之宝终身寿险
  2.附加健康之宝住院补贴终身医疗保险
  3.吉祥终身寿险
  4.附加儿童豁免保险费定期寿险
  5.附加住院补贴医疗保险
  6.附加住院补偿医疗保险
  四、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女性安康疾病保险
  2.抗癌安康疾病保险
  3.母婴安康保险
  4.非典型肺炎疾病保险
  五、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中意阳光团体年金保险(分红型)
  六、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
  1.福安保险
  2.少儿两全保险
  3.生活后援保障计划(96/05)
  4.递增型终身养老保险
  5.养老金还本保险(90版试行办法)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潭市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湖南省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潭市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潭政办发〔2009〕28号


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有关单位:
《湘潭市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六月五日


湘潭市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保护、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城市绿化条例》、《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
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比较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地域。
风景名胜资源,是指风景名胜区内有观赏、科学文化价值的山河、湖泊、特殊地质地貌、林木植被、野生动物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历史遗址、革命纪念地等人文景物及其所处的环境。
第三条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必须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市、县(市)区风景名胜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工作。规划、国土资源、环保、工商、旅游、林业、文物、宗教等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是本市风景名胜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组织风景名胜资源调查及评价;承办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具体工作;组织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制定管理措施;监督和检查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管理工作。
第五条 风景名胜区所在的县(市)区设立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
第六条 在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和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七条 风景名胜区按其景物的观赏、科学、文化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县级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设立审批程序为:
(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省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国务院审定公布。
(二)省级风景名胜区,由市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省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
(三)县级风景名胜区由县(市)区风景名胜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公布,并报市风景名胜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八条 风景名胜区经审批公布后,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县(市)区风景名胜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应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审批程序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予以公布,并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批准的范围设立界碑或其他标志。
风景名胜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确需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范围、性质、保护目标、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功能结构、空间布局、游客容量进行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对其他内容进行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备案。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确需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条 禁止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逐步迁出。
第十一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
(二)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
(三)在景物或者设施上刻划、涂污,乱扔垃圾;
(四)在禁火区内吸烟、生火、烧香点烛、燃放鞭炮;
(五)擅自填堵风景名胜区内自然水系;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在风景名胜区内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二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禁止范围以外的建设活动,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缆车、索道、大型文化体育游乐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其选址、设计方案的审批程序应当依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三条 风景名胜区内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周围景物、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水体、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工程竣工后,应及时清理场地,进行绿化、恢复环境原貌。
第十四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必须建立健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保护措施;建立健全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安全管理,保障游览安全。
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和游览者应当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和各项设施,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保护风景名胜资源。
第十五条 风景名胜区内古树名木、水体、古建筑、古园林、石刻等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和其它人文景物及其环境的保护,以及采集物种标本、野生药材、林副产品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经营活动,经营者应当与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签订合同,依法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经营者应当按照省财政、物价部门规定缴纳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
经营者在风景名胜区内的经营活动应当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工商登记,并在指定地点依法经营、文明经营。
第十七条 在风景名胜区从事导游活动,应当遵守国务院《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由县级以上风景名胜行政管理部门或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根据《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法予以处罚。
第十九条 违反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土地、建设、水利、治安、工商管理等法律规定的,由风景名胜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移送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2001-12-26

教财〔2001〕23号


  一、全国教育经费情况

  2000年,全国教育经费为3849.08亿元,比上年的3349.04亿元增长14.93%。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2562.61亿元,比上年的2287.18亿元增长12.04%。

  二、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情况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2085.68亿元,比上年的1815.76亿元增长14.87%,其中,教育事业费为1764.64亿元,比上年的1522.61亿元增长15.9%。同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3395亿元(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比上年增长17.05%,全国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2.18个百分点。

  按扣除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教育费附加等有专项用途收入的口径计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3052.39亿元,比上年同口径的11350.08亿元增长15%。全国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0.1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事业费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0.9个百分点。

  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0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491.58元,比上年的414.78元增长18.52%,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412.97元,比上年的345.77元增长19.43%。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山东省(33.05%)。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679.81元,比上年的639.63元增长6.28%,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533.54元,比上年的508.58元增长4.91%。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天津市(15.94%)。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314.99元,比上年的1269.31元增长3.60%。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天津市(19.39%)。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349.45元,比上年的1204.10元增长12.07%。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西藏自治区(127.72%)。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7309.58元,比上年的7201.24元增长1.50%。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重庆市(27.85%)。

  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0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37.18元,比上年的35.72元增长4.09%,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4.11元,比上年的24.01元增长0.42%。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6.62%)。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74.08元,比上年的76.97元下降3.75%,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38.67元,比上年的44.15元下降12.41%。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浙江省(22.80%)。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12.08元,比上年的227.22元下降6.66%。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黑龙江省(37.69%)。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14.90元,比上年的228.58元下降5.98%。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海南省(76.96%)。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921.23元,比上年的2962.37元下降1.39%。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江西省(39.81%)。

  三、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

  按财政支出扣除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2000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15887亿元(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的比例为13.80%,比上年的14.49%减少了0.69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看,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按财政支出扣除国债投资支出和国债利息支出,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2000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5.48%,比上年的15.43%增长了0.05个百分点。

  四、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情况

  据统计,200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87%,比上年的2.79%增加了0.08个百分点。

  200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结果表明,各级政府通过贯彻《教育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教育投入总量继续增加,但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所下降,一些省、自治区已连续几年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

  附件:200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略)

  注:  1、公告中所列教育经费数据以教育经费统计口径为准,包括国民教育序列学校所支出的经费,不包括党政工团的教育经费、职工培训费、党政群干训费和军事院校的经费。   2、公告中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不包括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3、公告中的200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89404亿元、全国财政收入13395亿元和财政支出15887亿元等数据来源于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